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多家企业参与人形机器人国标制定

    长江日报讯(记者刘睿彻)11月6日,武汉格蓝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蓝若)的调试车间内,一台身材魁梧的第二代“劳动者”人形机器人正接受着严苛的性能测试。它稳稳地伸出“大手”,与调试工程师精准握手。

    最近,凭借在运动控制领域的突出优势,格蓝若深度参与我国首批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之一《人形机器人技术要求》中“运动控制”部分的编制工作。

    2025年被业界誉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在此背景下,我国首批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的制定备受瞩目。武汉多家企业已积极参与其中,为中国在这一前沿赛道上抢占“话语权”贡献重要力量。

    人形机器人能否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的应用场景,其“小脑”——运动控制与定位导航能力是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机器人能否稳定、灵活、高效地执行任务。

    据悉,目前,全国已有数百家企业投身人形机器人产业,但相关标准的缺失导致各厂家技术规范不一,产品通用性差,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

    在这场标准制定的关键战中,武汉企业展现了强劲的实力。除格蓝若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外,诚芯智联(武汉)科技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武汉企业,均参与人形机器人国标制定。

    大体重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公认的难题,80公斤—100公斤级的大体重机器人在启动、制动和姿态切换时,面临着重心偏移剧烈、关节受力不均等巨大挑战,对控制算法的实时性和精准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格蓝若正是在这一“深水区”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企业将数百次实战调试中积累的海量一手数据,转化为自主优化的运动控制算法。

    企业自主研发的“劳动者”系列人形机器人便是这一技术实力的最佳证明。该机器人家族是目前国内负重能力最强、自重最大的人形机器人之一。其卓越的动态平衡和灵活的动作响应能力,使其能够在平地行走、上下斜坡、跨越障碍等多种场景中保持稳定。

    格蓝若常务副总经理熊少华介绍,此次格蓝若参与制定的国标内容,主要围绕运动控制的安全性指标、基本技术规范以及接口标准展开。

    这意味着,未来不同品牌的人形机器人,其基础运动能力和控制方式将遵循统一标准,极大地提升产品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为产业规模化发展铺平了道路。“就像今天的汽车一样,消费者无需为不同品牌的操作逻辑而重新学习。”熊少华说。

    “参与国标制定,是行业对企业实力的认可。”熊少华表示,企业不仅能将工程实践经验反馈到标准中,推动整个行业规范化发展,更能借此提前布局,把握未来产品方向。

    据悉,《人形机器人技术要求》这一国家标准有望在明年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