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武汉的转身是主动的。他谈到,现在的产业园不再只是提供厂房,而是产业承接、科研支持、城市配套一起上。岚图销售公司搬入南太子湖,也是城市在为新能源企业“扩容”与“提速”。
■ 十万周期“折上折”
岚图速度为何这么快
从第1辆到第30万辆,岚图用了不到5年——3个“十万辆”周期呈现“折上折”。
“岚图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技术跃迁与体系成熟,缺一不可。
“自立自强,是我们央国企发展的底线。”岚图汽车董事长、总经理卢放说。
5年间,岚图完成了新能源车的体系建构。黄金工厂满产运转,年产能15万辆;4月启用的云峰工厂,让岚图汽车产能翻倍。
岚图首席运营官蒋焘介绍,云峰工厂冲压、焊装已实现全面自动化,其中一条生产线全部实现国产化——从机器人到工业软件再到控制芯片,全栈自主。“这是一条完全属于中国的智能产线。”
云峰工厂的每一处细节都在向更高层级跃迁:设备参数实时上传云端,一旦波动即刻报警;每台车下线前都要经历模拟老化实验,相当于“上路一千公里”的全生命周期测试。
“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蒋焘说,“如今智能车的质控,不只是硬件检测,更是软件的长期监控。”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也是最大的用户利益。”卢放介绍,岚图泰山搭载500线高清激光雷达,可探测数百米之外;琥珀电池、云BMS系统提供多重防护。前不久,岚图与央视联合进行了极限试验——高空坠落、电钻穿刺、底部冲击,全程未发生热失控,性能远超国家标准。
在绿色制造上,岚图也走得更远。黄金工厂年自发电量达2200万度,云峰工厂采用锆化前处理技术减少重金属排放,涂装线实现零废水排放。
技术之外是体系的生长。5年间,岚图逐步形成完整的“技术—制造—用户”闭环:自主架构(ESSA、天元)、智驾系统(乾崑与鲲鹏双路线)、核心零部件研发、电池安全标准、自研软件能力——所有关键环节都“握在自己手里”。
在中国新能源车企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达产30万辆”已成为行业的标志节点。
■ 配套企业本地化率超40%
城市与企业双向奔赴
汽车产业是武汉的重要支柱产业,东风是武汉和武汉经开区工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城市和企业同频共振、相互支撑,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东风公司武汉基地整车产量58万辆、同比增长6.2%;其中新能源车产量26万辆、增长52%;岚图汽车10月交付17218辆,1—10月累计同比增长82%,实现稳健“九连涨”,展现强劲的增长动能与发展潜力。
武汉经开区新能源车产量占整车比重达5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这种协同,不只体现在生产端。目前,岚图带动的配套企业本地化率已提升超过40%,并推动多家供应商把研发中心搬到武汉。“我们提供载体,他们带来技术,这是共创共赢的生态。”蒋焘说。
城市也在用更开放的姿态回应——提供绿色电力、智能制造配套、人才住房等全链服务,从“招商引厂”到“引链筑城”。南太子湖片区聚集起新能源汽车研发、软件开发等创新力量;武汉经开区的云峰工厂群,也成为武汉智能制造的代表。
仪式结束,有老用户笑着说:“我以前是20万分之一,现在是30万分之一,以后还要坚定成为50万分之一。”
30万辆不是终点,是武汉与岚图走向未来的再一次启程。“我们希望用更短的时间,迈向50万辆、100万辆。”卢放展望,岚图跑出央企的新能源新速度,也要跑出武汉的未来感。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