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德育浸润+五共六能

汉口学院创新培养文化产业生力军

    近年来,汉口学院紧抓转型发展机遇,历经十年探索,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率先构建并实践了“德育浸润、五共六能”的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破解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供给难题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汉院方案”。

    该成果核心在于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创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程筑基—项目驱动—文化浸润”三阶德育范式,将价值塑造深度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量化“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毕业要求,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同频共振。面对学科壁垒与产教脱节问题,学校以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为龙头,整合10个相关专业形成文化产业专业集群,着力推动“产业链—学科链—专业链—人才链”四链贯通。

    学校建立了“内外双循环”的“五共”协同机制,即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共育、师资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研、就业共担。通过共建3个现代产业学院、53个实践平台,引入敬一丹等33位行业导师,打造“双师同堂”课堂,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聚焦培养学生“能策划、能设计、能传承、能运营、能传播、能创新”的六维核心能力,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四阶递进”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战能力,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一体化提升。

    实践检验成效显著。该校文化产业类专业毕业生能力达标率大幅提升,行业资格证通过率高,专业对口就业率升至92.6%,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5%。学生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600余项。参与研发的AI语音合成技术应用于“博爱夜读”项目覆盖超千万人次。学校的典型经验在各级会议上得到交流推广,并获得教育部、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评价,受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关注,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汉口学院的探索表明,通过理念、模式、方法的系统性创新,应用型高校能够有效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壁垒,为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王鹤 王超 张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