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历经南迁、西迁、东归、迁台、北返

故宫人书写“文物南迁史”

    故宫午门悬挂“故宫博物院”匾额,摄于1948年。

    故宫档案馆藏

    马衡。

    《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

    郑欣淼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 郑欣淼

    【编者按】1万余箱故宫国宝,辗转万里烽火路,中国人如何以命相托,护住千年文脉?

    1933年1月,山海关失守。2月,故宫1.3万箱珍品被迫踏上南迁之路。从南京到西南,又从西南复归南京,十年间辗转大半个中国,穿越枪林弹雨,奇迹般地实现“零丢失,零损毁”。

    《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依托大量首次披露的档案、日记、书信与影像,以42万余字的篇幅巨细靡遗地重现这场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化大迁徙。作者以史家的严谨、文学的温度,刻画了易培基、马衡、那志良、庄严等一代故宫人如何在国运衰微之际,以“人在文物在”的典守精神,完成一场静默而壮烈的护宝行动和文化抗战。

    本书不仅刻画了鲜活的故宫人群像,还有三百余幅珍贵文献档案,其中许多为首次面世。在此选摘部分章节。

    ■ 故宫文物迁移有“大南迁”“小南迁”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华诞,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故宫百年院史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故宫文物南迁。

    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保护中华文脉的一场壮举。

    1933—1949年间,故宫博物院约1.3万箱文物精品为防日寇劫毁,自1933年2月起迁存于上海、南京,1937年11月后又疏散于西南后方,至1947年12月全部东归南京。同时,故宫还代管着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机构共6000余箱文物珍品。其间,时延十年,地迤万里,辗转颠沛,备尝苦辛,这批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财产、中华文明重要的国之瑰宝基本得以完整保存。

    关于故宫文物南迁,有大小两个概念。据档案文献记载,南迁当事人将1933年文物运往上海、南京,称之为“南迁”,是为“小南迁”;将1937年文物自南京向西南诸省迁徙称之为“西迁(或疏散)”;将抗战胜利后文物运回民国首府南京称之为“东归”。以上皆以地理空间对应历史事件。1948年底、1949年初又有部分文物运往台湾,后来被称为“迁台”;1950年、1953年与1958年南迁文物中的6254箱分三批运回北京故宫,称之为“北返”。

    从1933—1958年,长达25年,包括南迁、西迁、东归、迁台、北返五个阶段的故宫文物南迁遂告结束。对于故宫文物的这一整体迁移活动,今天习惯上仍称其为“南迁”,即“大南迁”。本书侧重于回顾1933—1949年这段历史。本书主题为“南迁”,亦统指文物迁徙过程,而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则以南迁、西迁、东归、迁台、北返等对应不同历史时空下的文物迁徙。

    从现在来看,历史已经证明,当时还不可能有比南迁更为有效的保护文物的方法。为了避开战火,为了保证在此非常时期文物不受损失,最为可能的方法就是将文物迁到安全的地方。迁徙疏散成了战时文物保护与保管的主要手段。

    故宫文物南迁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故宫文物的有效保护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民抗战的体现。

    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百年史上的特殊时期、特殊的任务,艰苦的环境,培育和形成了以“视国宝为生命”为核心的典守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本国、本民族文化遗产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项任务。故宫文物南迁的壮举和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贡献。

    部分南迁文物运台,形成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的局面。2009年初春,暌违一个甲子的两个故宫博物院打破坚冰,正式迈开交流合作的步伐。重走南迁路,更加认识到历史所赋予的伟大使命。

    钱穆先生说过,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珍视自己历史的传统,中华文化也因此得以穿过无垠的时空而延展与传承。对于以典守中华国宝、守护中华文化根脉为职志的故宫博物院来说,在百年的历史风云中积淀了具有恒久意义的文化与精神力量,故宫文物南迁就是其中永远值得追忆、回味的一页。

    国家记忆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集体记忆系统,既是对过往重大事件的记录与诠释,也是构建身份认同、指引未来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

    整理故宫文物南迁史料,保护研究南迁史迹,弘扬南迁精神,让个人的、零碎的记忆成为集体的记忆,成为刻骨铭心的国家记忆,这是历史的昭告,是时代的要求。

    ■ 马衡院长设法阻止故宫文物运台

    对于故宫文物运台,马衡院长不同意却又无可奈何。他从1948年6月在南京出席故宫与中博院筹备处的联合展览后,就一直留在北平。南京分院由张庭济处长负责。除通过公文信函处理分院有关报告请示外,马衡的精力主要用于北平本院的建设和文物保护上。

    1948年11月,南京政府做出把南迁文物运往台湾的决定,行政院又函电马衡院长启程赴京,并嘱选择北平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精华装箱分批空运南京,与南京分院的文物一同迁往台湾。当时马衡在解放区的亲属,通过地下党组织和他取得了联系,要求他尽可能使北平文物的空运不能成为事实。在国民党的高级官员中,马衡是无党派人士。在这重要关头,他做出了保护国宝,拒绝赴台的决定。他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他一贯以研究与保护国家的历史文物为己任,完全从国家民族的利害得失出发,视人民的意愿而决定。

    当南京政府忙于做逃离准备并挑选南迁文物拟运台时,在北平的马衡院长却镇定自若,继续推进各项业务工作。1948年11月9日,他主持召开故宫复原后的第五次院务会,讨论决定了一系列重大事项,如清除院内历年积存秽土,修正出组与开放规则,把长春宫等处保存原状,辟为陈列室,增辟瓷器、玉器陈列室及敕谕专室,修复文渊阁,继续交涉收回大高殿、皇史宬等。当南京分院部分文物分三批迁往台湾时,北平本院的文物迁运工作却一拖再拖。马衡在职工警联谊会和高层职工的支持与配合下,先是布置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的工作人员编写可以装运的文物珍品目录报南京行政院审定,然后又让准备包装材料,并告诫有关人员“不要慌,不要求快”,绝不能因装箱而损伤文物,至于装箱工作进展如何,他却从未催问。他还于1948年底下令将故宫对外出入通道全部关闭,严禁通行,致选装文物精品箱件无法运出。南京分院函电催促,马院长则以“机场不安全,暂不能运出”为由拖延。其时解放军已进关,形势日新,北平几乎是一座孤城。又过几天,东西长安街拆卸牌楼,计划用长安街的路面做跑道,以使飞机在城内起飞降落。但这个城内机场尚未使用,北平已和平解放了,故宫文物一箱也未运出。

    ■ 故宫迁台文物究竟有多少

    故宫运台文物,曾短暂在台北杨梅镇及台中糖厂存放,后移至台中北沟存藏达15年之久,1965年迁到台北外双溪新修的馆舍,成立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1951年6月起,依据《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存沪文物点收清册》分年进行逐箱清查、盘点登录、重编箱号,至1954年9月清点结束,编成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理事会《点查两院存台文物点查清册》,此为故博、“中博”在台文物的原始清册,也是故宫院藏文物来台后首次完整点查。

    从1989年7月1日至1991年5月2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了第二次文物总清点。依据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点查两院存台文物点查清册》,逐件清点文物,详加登录尺寸、重量与保存状况,且加附文物统一编号号签,拍照存档,完成台北故宫博物院1990年度《清点清册》乙套共119册,此清册成为院藏文物附有照片之正式且具公信的账籍清册。

    从2008年10月6日至2012年4月27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开第三次文物总清点,除新增文物外,典藏总数量与1990年度清点结果完全相符。

    截至2023年12月底,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文物共计698857件/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可分为基本文物典藏与到台后新增加的文物两大部分。基本文物典藏主要由以下5个方面构成:

    第一,原属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的运台文物597556件(现分存器物处44770件,书画处6807件,图书文献处545979件)。

    第二,原属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藏品11865件(现分存器物处11350件,书画处477件,图书文献处38件)。

    第三,日本政府归还文物1275件(现分存器物处761件,书画处12件,图书文献处502件)。

    第四,台湾地区司法行政部门移交日伪司法机关印章,共有73件,现均由器物处典藏。

    第五,原属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旧藏,包括善本旧籍102箱与古舆图18箱两部分,总计21602件文物,现均由图书文献处典藏。

    以上5方面文物藏品共计632371件/册,其中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国立北平图书馆运台文物即有631023件/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运台文物多是古物陈列所藏品,而古物陈列所藏品也属于宫廷文物,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甲库善本亦以清学部图书馆所收内阁大库旧藏为基础,加上故宫博物院,这三方面文物即占台北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总数698856件/册的90%多,说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基本典藏主要是从大陆运去的文物,且绝大多数是清宫旧藏。

    其中故宫博物院运台文物597556件,数量尤巨,约占台北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总数的85.5%,并且无比珍贵,这使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清宫旧藏的另一个重要庋藏地。

    国之瑰宝,聚之不易。基于虽有两个故宫博物院,但故宫只有一个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两个博物院的收藏同根同源且都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事实,努力保护好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并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赓续不断而努力,就是海峡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庄严而神圣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