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场上,学生们带球突破比拼射术,将汗水挥洒在每一个早晨;实验室内,学生们面对科技探索不惧艰难,用智慧和决心创作着优秀作品……11月11日,阳光跃动,武汉市六中上智中学校园里,活力四射的学生们释放个性与天赋,收获成长与快乐。“健康第一”的理念,在这里早已深入人心,六中上智中学将“五育并举”融入课程设计、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中,开展系统化的育人实践。
■ 体艺释放活力 铸就坚韧体魄心态
“跑起来,风都是年轻的!”八年级学生陈紫萱抹去额角的汗珠,笑着跳入长绳翻飞的弧线中。每天上下午各25分钟跑操、下午40分钟活动课,再加上午休时段的自由锻炼,上智中学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每名学生每日户外活动不低于两小时。
篮球场上,专业教练指导学生三步上篮的动作细节;沙坑旁,立定跳远训练热火朝天;教室走廊中,也有围棋、象棋的“思维竞技场”。学校不仅拥有专业的体育师资,更通过“错峰活动+场地轮换”机制,让有限空间释放无限活力。
每月主题赛事成为校园最富激情的仪式:3月跳长绳比赛如彩蝶穿花,4月拔河较量吼声震天,5月篮球赛少年身影如风……“体育不仅是锻炼,更是精神的淬炼,”体育教研组长说,“我们希望在汗水中教会孩子何为坚持,在协作中理解团队的意义。”
舞蹈教室中,十余名学生身着素衣,随着鼓点腾挪转身,街舞的张力与咏春的刚柔在动作中交融。“我们想用年轻人的语言,让传统‘活’起来。”课程教师左荷梦解释道。这段《国风街舞——咏春》不仅荣获市艺术节一等奖,更成为学生理解“体育与文化共生”的窗口。
“‘夸夸镜’中,我发现自己其实很棒!”八年级学生张诗琪在心理游园会的“夸夸镜挑战”中写下这句话。活动设置“甩掉焦虑乒乓球”“解忧调色盘”“同心击鼓”等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悦纳自我、信任他人。“当十双手共同拉紧鼓绳,敲出整齐的节奏时,我们真正理解了‘我们’的力量。”心理教师卢甜汇说,“心理健康是五育的土壤,唯有心田丰盈,才能茁壮成长。”
■ 文化浸润心田 课程融合激活成长潜能
“薄荷清凉解表,艾草温经散寒”,生物社团教室内,七年级学生李悦手执镊子,将干燥的艾草叶轻轻置入香囊袋中。这堂题为《闻香识草》的社团课,融合生物知识与中医药文化,让学生在手作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设计的‘醒神香囊’用了薄荷、香茅草和菊花,能提神醒脑!”小组长王明轩举起作品,封面手绘的绿叶图案清新雅致。教师余育平介绍:“学生不仅要识别草药、理解药性,还要动手制作书签与香囊,在劳育中渗透美育,在智育中融入德育。”
劳动教室里,学生们手中面团渐渐绽出花朵的形状。“从和面、揉捏到上色,每一步都是心性的修炼,”教师宋紫晨边说边指导学生修饰花瓣细节。课程还拓展至冰糖葫芦制作、中医经络启蒙。“我把做的面塑小兔送给妈妈,她高兴极了!”七年级学生张涵宇眼中闪着光,“劳动不只是辛苦,更是创造美好的过程。”
另一间充满古典韵味的工坊内,学生们正沉浸于一项更为繁复精妙的技艺——掐丝珐琅。他们俯首于光亮的铜盘前,依照设计图纸,用镊子将纤细的铜丝掐断、弯曲、转折,小心翼翼地沿着粘丝胶的轨迹,构筑出繁复华丽的纹样。“丝线的前端和后端必须垂直剪断,接口要严密吻合,这样才能防止点蓝时串色。”学生们用工具将翘起的丝线仔细压平,专注的神情宛如匠人。
当图案在铜丝间渐次成型,最富魔力的“点蓝”环节便开始了。学生们用刀尖铲取微量彩砂或釉料,小心填入一个个隔断之中。色彩的渐变与交融,全在于腕尖的细微掌控。待画面填满,喷洒固沙胶与淋膜胶,一件件流光溢彩的掐丝珐琅作品便宣告诞生。“与六百年前的宫廷技艺对话,学生指间流淌的不仅是色彩,更是对‘工匠精神’的体悟。”
■ 数智赋能创新 人工智能点亮未来之光
在“雅智科创社团”实验室内,九年级学生潘泊言正调试《视控灵动助手》的AI程序。通过摄像头捕捉眼球移动轨迹,系统可实现对智能家居的远程控制——这一项目刚刚斩获“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全国银奖。
“从算法设计到硬件调试,失败了几十次,”潘泊言回忆,“但当一位视障体验者用眼神成功打开电灯时,所有人都激动地跳了起来。”项目指导何琼英感慨:“他们不仅学会了编程,更学会了用技术温暖他人。”
在语文教研组,另一场“数智赋能”的实践已生长八年。“我的作文登上‘凌云浅语’公众号啦!”七年级学生沙如瑾激动地与同学分享。2017年,普琳娜老师打造了“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读写平台:创办阅读写作刊物《凌云浅语》,赋予文字纸质载体的温度;同步建设微信公众号,构建互动全域化的语文生态圈。如今,公众号累计更新80余期,汇聚近千篇学生原创佳作。“一键投稿、云端发表”的便捷与“作品变铅字”的仪式感,激发了学生“被看见、被认可”的需求,更让孩子在练笔中练胆、练思、练表达,语文核心素养在多元实践中立体生长。
从操场上的汗水,到社团中的创意;从草药的清香,到代码的流转;从纸墨书香到云端展翅——上智中学用“五育融合”的土壤,让每个孩子找到生长的方向。在这里,教育是唤醒、是点燃、是陪伴,更是静待花开的守望。正如校长所言:“我们愿以今日之耕耘,换明日他们行走世界的底气与温度。”
(长江日报记者魏杰 通讯员普琳娜)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