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 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二(2)班 高榆菲

    风是怎么样的呢?余光中这样形容:“风是一群透明的猛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身为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享受了人们的关注,得到了很多名字。嫩叶吐绿,花草显芳,柳枝露絮,这时候,名为“和煦”;艳阳高挂,夏蝉聒噪,暑气腾腾,这时候,名为“灼人”;枫红遍野,落叶归根,寒意渐近,这时候,名为“萧瑟”;生气凋零,霜覆平野,雪落人间,这时候,名为“凛冽”。

    回想起对风的印象,我对它的情感有些反复无常。当我受够武汉炙热如蒸笼般的风时,我去了平潭岛,那里的风带着海的味道,带着海的清凉,每一次拂面而来都是清爽解暑的,让我短暂的忘记了太阳的存在。当我再次回到武汉,我便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清凉之风会吹到武汉,可这一等,便是三个月,此时,早已进入秋天,虽说秋日的风没了夏日的毒辣,但总是差几分趣味,干燥乏味。

    冬日清晨,走在路上,一阵风骤然降至,无论你穿得多厚,包裹得多严实,它总会想方设法地钻进你衣服里,驱散那少得可怜的暖意,所以,冬日的我总是喜欢待在室内,逃避这刺骨般的风。可当我每每看向窗外,看到空旷的平地上,只有一棵褪去了华丽叶片的树屹立于寒风之中,风吹起地上的枯叶,但不会吹动树的根基。这时候,再看树的枝丫,让人充满敬佩与欣赏,它毫不吝啬地展现出自己最原始、最质朴的形态,这些枝干或曲折、或挺拔,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树木的骨架,毅然昂首向天,即使瘦弱,却充满力量与坚韧。路过的行人从不会为一棵光秃秃的树停留,他们都急忙于尘世之中,去寻找春的光临,来换取温暖,只有树是在等待,等一个意气风发的春天,此时,全世界,只有树获得了如风般的自由。

    坐在室内的我被树的姿态感动,我不愿再等待,大步向前,迎风而去。我化身为一只青鸟,掠过寂寥的旷野,到有风的地方,装满一箩筐的自由,带回学校。于是,我们将自由融进歌声中,在全年级同学的面前随心所欲地唱着。我们将自由包进糖纸里,带着笑颜奔向舞台边缘,将糖撒向每一个观众。或许,自由在我们心中是一把五彩的亮片,当歌声渐停,点点彩色的星光缓缓落下,并不是沿着轨迹,而是随心落下。我们沐浴在亮片雨之中,任自由浇灌我们的心灵。

    比赛当天,我们沮丧于名次的落后,但张老师的一番话抚慰了我的心灵:“合唱比赛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拿下好名次,而是大家开开心心地一起唱出来。”对啊,放眼整个年级,还有哪个班唱响了自由呢?我们的歌声是被风眷顾的,被风托举的,是不被定义,心向旷野的。

    指导老师熊文点评:这篇散文以“风”为脉络,写出了自然之景与心灵成长的交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四季之风,从海岛的清凉到内陆的萧瑟,不仅是气候的对比,更是心境的映照。文中从“逃避寒风”到“迎风而行”的转变,这正是青春最动人的觉醒。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份感悟最终化为了行动的勇气。整篇文章展现了敏锐的感知与可贵的思辨,愿这份如风的自由与如树的坚韧,能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