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耐心和好脾气到9点就会消失!过了9点,会生气、会烦躁、会动手打人。真诚建议,9点前洗漱完毕,上床睡觉。”近日,相信不少孩子的书桌前都贴着这样一张温馨提示,一张张告示单的背后,是多少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无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孩子委屈、家长疲惫。本应成为巩固学习成果的工具——“作业”,也令不少亲子双方望而生畏。如何将这段“煎熬”的时光,转化为滋养孩子成长、增进亲子感情的“港湾”,本期《你问我答》邀请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张璠和您一起来聊聊作业辅导的那些事儿。
■ 转变角色:从“监工”到“教练”
辅导作业时,很多家长不知不觉中扮演了“监工”的角色:紧盯着孩子的一笔一画,随时准备指出错误,情绪随着作业的进度起伏。这种状态下,孩子感受到的是压力、不信任和被评判,注意力会从“如何解决问题”转移到“如何应对家长的情绪”上。上述情境背后,家长忽略了孩子才是作业的主导者,而我们的目标实质上是希望孩子有能力独立完成作业。
那“教练”的核心是什么?是赋能、支持和引导。相较于“监工”关注的对错结果,“教练”更关注完成作业的过程,孩子思路是否清晰、习惯是否需要改进,并提供方法和鼓励,与孩子站在同一阵营共同面对困难。当家长完成这个心态的转变,您会发现,整个陪伴的气场都变了。
■ 营造环境:打造专注的“心理物理空间”
高效学习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这不仅指物理空间,更包括心理空间。
家长要注意物理空间的“断舍离”。孩子需要一个固定、整洁、安静的学习区域。书桌上只保留当前学习必需的物品,与学习无关的玩具、电子产品等一律清空。这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帮助孩子进入专注状态。
与此同时,要做到心理空间“降噪音”。家长要努力成为“定海神针”,而非“噪音源”。在陪伴孩子完成作业过程中,家长可以拿起书本或处理一些安静的工作。您专注的状态,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和感染。避免频繁地端茶送水、嘘寒问暖,这些看似关心的举动,实则是在打断孩子宝贵的专注力链条。
■ 管理情绪:家长的“定”是孩子的“锚”
一次,四年级学生小瑶步伐沉重走进学校心理辅导室,讲述了近期爸爸妈妈辅导作业时令她“惊心”的瞬间。自己反复学不会,无法回答出爸爸妈妈的问题,将父母的情绪推到了最高点,气氛紧张到一触即发。而小瑶也满心委屈,爸爸妈妈正在气头上,自己哪里还有半分思考问题的空间和心情。这样的情形,相信也是不少家庭的一个真实的缩影。
其实,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孩子遇到难题、磨蹭拖拉是常态。此时,家长的情绪管理至关重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当家长感到怒火上升时,请先停下来,深呼吸三次,告诉自己:“这是我的孩子,他正在学习,犯错是正常的。”当家长能保持平静,我们的大脑才能理智思考,给出有效的指导。
当孩子说“我不会”时,这句话的背后可能是挫败、畏难的情绪。此时,比起“这么简单都不会”,家长更好的回应是:“嗯,这道题确实是有点难,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到底在说什么?”共情和接纳,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情绪得以疏解,从而有心理能量去面对难题。
■ 有效赋能:聚焦“方法”与“习惯”
家长陪伴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因此,我们的着力点应该在掌握方法和习惯培养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起直接给出孩子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引导思考。“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你觉得哪个条件是关键?”“以前我们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元认知能力——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认知和监控。
此外,可以建立“积极强化”,多关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当家长的关注焦点发生转移,心情自然也会更加顺畅。比如,对孩子说“今天你主动开始写作业,比昨天提前了5分钟,这个进步真棒!”“虽然这道题最后结果错了,但你用的这个思路很有创意。”具体的、真诚的表扬,远比“你真聪明”这种空洞的赞美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陪伴孩子写作业,是一场关于耐心、智慧和爱的修行。它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知识,更是我们的心性。当我们放下焦虑的“监工”身份,拿起赋能的“教练”手册,我们便能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不仅帮助孩子攻克知识的难关,还能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韧性、管理时间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
最终,当孩子多年后回首,关于作业的记忆不再是父母的怒吼和眼泪,而是书桌前那盏温暖的灯,和灯下那份安静而坚定的陪伴。那将是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愿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写作业的夜晚,都从“战场”回归“港湾”。
(长江日报记者杨枫 通讯员王璇整理)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