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杨幸慈 通讯员刘魏琦)近日,在2025年“湖北好课堂”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展示活动上,汉阳区玫瑰园润泽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娟的《白白的大米哪里来》一课,把稻田“搬进”教室,让孩子们读懂“粒粒皆辛苦”。
课堂上,黄娟创造性构建“探秘育秧—体验劳作—认知管理—实践收割—亲历碾米”全流程探究体系。“育秧小实验室”里,水稻种子标本与生长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育秧条件;“模拟水田”用防滑垫、稻苗模型还原插秧场景,孩子们弯腰躬身体验“手把青秧插满田”的劳作艰辛;“田间管理小课堂”借助平板与农事案例,讲解灌溉、施肥、除虫等关键环节;“收割体验”中,真实稻穗束让学生感受“颗粒归仓”的不易;最后的“碾米工坊”更是成为亮点,学生亲手“剥一剥”剥离稻壳,在多维度互动中厘清大米由来。
以“探究任务链+分层实践”为路径,插秧挑战、碾米实践等任务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孩子们在“圈、选、比、剥”中掌握探究方法,在协作中感受劳动价值,实现“人人有收获、个个能成长”。作为全省遴选的六节优质课之一、武汉市入选的两节课之一及汉阳区唯一代表,这节课的沉浸式探究教学模式赢得现场专家与同行的广泛赞誉。
武汉市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孙玮老师评价,该课堂实现了“学科性与生活性、实践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为小学道法课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为确保课程高质量呈现,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汉阳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及该校教研团队全程协同打磨,从目标定位到细节优化提供全方位支撑。作为湖北省优秀辅导员、汉阳区学科带头人,黄娟凭借深厚教育情怀,以“全流程探究+多感官体验”诠释了“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的教学理念。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希望孩子们获得的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植根于体验的发自内心的感悟。”黄娟说,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动手操作,流了汗、弯了腰,指尖触摸过稻穗,对珍惜的理解才会从课本走入内心,成为内化品格。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