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书里书外·

“守正”才能出新

    李昕 出版家,三联书店前总编辑。

    □ 李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书局不但经历了公私合营,而且还从上海迁至北京。1954年迁京时,他们在上海留下了一个编辑所,后来这个编辑所发展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后来又分化出上海辞书出版社。

    就像商务印书馆被合并到高等教育出版社里一样,中华书局被合并到财政经济出版社,保留品牌。这一时期,中华书局出版了一些杂书,包括农业的、经济的等等。

    也像“商务”很快独立出来一样,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指定中华书局作为规划小组的办事机构,从此中华书局被划归文化部领导,独立建制,这是一次重新定位,中华书局从此不再是综合性出版社,而是专业性出版社了。

    中华书局此后的标志性出版物很多,这里举几个例子。

    作为国家古籍整理规划的重点项目,从1958年开始,中华书局邀集了大量史学专家,对《二十四史》进行校点,但到1966年,只出版了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此后项目陷于停顿。1971年,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华书局这个项目要继续做,由顾颉刚总其成。于是中华书局从各地把正在下放劳动的专家们请回来继续校勘古籍。参与的专家,有启功、杨伯峻、白寿彝、顾颉刚、唐长孺等,都是权威。这套书1977年终于出齐,前后历时19年。此后,这套《二十四史》成为“国史”的标准本,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最权威的版本,也是最流行的版本。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也是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之一,都是古代大作家的作品集注,从《诗经》《楚辞》开始,覆盖两千多年的文学史,是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常备书。此外还有“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和“中国历史小丛书”等等。

    2003年,袁行霈先生给中华书局题词,写了“守正出新”四个字。之所以提出“守正出新”,是因为他们也走过弯路。

    出版业开始实施企业化改革以后,中华书局陷入窘境,受专业分工限制,盈利远远不及商务印书馆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大约在2000年前后,中华书局的一位前总经理,决定做一些调整和改革。他的用意显然是好的,想做一些尝试。但是出书的方向偏离了中华书局的传统思路,例如出版旅游类图书、外国文学类图书、生活实用书等等。这些类型的图书,或许在有些出版社是能够盈利的,但是在“中华”,他们的尝试失败了。因为读者不认账,结果销售不好,造成库存爆棚,出版社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人心涣散,骨干编辑纷纷调离,在一两年之内,走了三十四人。

    那么,是不是中华书局就不能搞大众读物呢?当然不是。关键是要“守正”才能“出新”,创新不能离开“中华”的传统优势。大约就是在2003年以后,他们加强了大众出版业务,开始组织于丹的《论语心得》、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等普及读物,这些书从题材上说,仍然是传统文化题材,属于中华书局固有出版范围,但是作品通俗易懂,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加之借助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宣传推广,销售都非常火爆,成为风行一时的畅销书。近些年来,中华书局的出版本着提高与普及并重的原则,一手抓学术,一手抓大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不俗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