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科海无涯·

地图反映看世界的角度

    陈洁 科普作家,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著有《山河判断笔尖头》《何以科学家》等。

    □ 陈洁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美国版世界地图时的别扭。我们看惯的世界地图,都是左边亚欧非(中国居中略偏左),右边美洲,中间是广阔的太平洋,大西洋则分列两侧。

    美国出版的世界地图,却是中间一大块美洲(美国正面亮相),边上是分成两半的亚欧非和太平洋。中国那只大雄鸡在画面的顶东方,却还面向着东方,构图上很不美观,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儿”。

    地图当然没错,感觉不对劲只是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东半球人和西半球人)习惯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不难想象,一个因纽特人无论看美国还是中国绘制的地图,都会别扭。因为无论哪一版,北极都变形成顶部的一抹,干脆什么都看不见,不得不在“主体”地图的角落,另外配一个圆圈小地图,说明地球的某个犄角旮旯里,还有一方土地叫作北极圈。

    其实,从北极的上空看下去,北冰洋是群国环绕的“中心湖”。中国的世界地图上,北京和纽约隔着太平洋遥遥相对,远得地老天荒,如果从北冰洋上空看来,两城之间,很近。

    地图反映的是看世界的角度,地图看久了,对世界的印象也就定型了。

    在古代,“中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是“在中间的国家”,而且是唯一的文明国家,而且差不多就是整个世界。中国的四周是大海,海上散落着零星的岛屿,就是旧时国人知道的“外国”,海外之国,化外之地。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他记录说:“在教堂接待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用欧洲文字标注的世界全图,有学识的中国人啧啧称羡它……很愿意看到一幅用中文标注的同样的地图。”于是,利玛窦为中国绘制了第一张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

    《山海舆地全图》,大西洋和欧洲在中间,中国挤在右边有点儿变形。利玛窦担心中国人看了不舒服,主动改造成《舆地山海全图》,使中国正好出现在中央。

    这件事利玛窦做对了,因为“这更符合他们(指‘有学识的中国人’)的想法,使得他们十分高兴而且满意”,地图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地图的早期样子。

    每个人认识世界,都离不开一个“我”,所以,中国人选择看地球和世界的角度,将世界地图做成现在的样子,本是理所当然。只是,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还有别的模样的世界地图存在。下一次见到南极洲大气磅礴地舒展开敞,而亚欧非美洲统统在地图边缘探点儿零星的头,对于这样的“南极版”世界地图,也不至于莫名惊诧,匪夷所思,断然拒斥。

    很建议同学们在自己的房间里,并排挂上三张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银河系星象图,让宇宙在你面前逐渐放大,直到无边无际,再从无边无际的星际凝缩回自己。

    多年来我也一直鼓励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的,都学一点儿天文学和历史学(包括考古学)知识,一生至少用一个夜晚观测星空,用一个白天参观博物馆。不是为了增长知识,是为了“熏”出一种意识:空间有多浩渺,时间有多苍茫。人类在其间,不过一点,一瞬。那么,小小腔子里的一点儿自我,极端地微不足道,也珍贵到了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