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明蕾
在一场音乐会里演奏巴赫6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简称巴赫“小无”)全本,是小提琴界公认的挑战。被誉为“德国小提琴学派旗帜”的安特耶·魏特哈斯(乐迷爱称之为“魏姨”)以近3个小时完成了这一壮举后,听众脸上分明掩不住由衷赞叹。
巴赫“小无”算小众,但5月25日晚的琴台音乐厅却是满座。一身素妆的魏姨走上台时,我突然生出莫名担心,凭一把孤独的小提琴压得住这上千人的场子吗?然而当第一奏鸣曲的“柔板”响起时,我完全放心了,那琴声平静、流畅,时有波澜起伏,丰富的和弦精准圆润穿梭于全曲,能量充盈又内蕴无穷,我一时恍若置身于巴洛克的大教堂中,任时光穿越,心海荡漾。
包括海菲兹在内的几乎所有小提琴大师都认为巴赫“小无”难,难在作曲家使用了小提琴表达所能用到的一切和弦,尝试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复调织体,更融入了深不见底的宗教、文化元素。在大师眼中,巴赫“小无”是登峰造极之作,灌录“小无”似乎成为他们的标配。现场演奏“小无”全本,更是对演奏家技术、悟性、持久专注和文化涵养的全方位考验。
第一次看魏特哈斯的演奏视频,还是在梅西安著名的《时间终结四重奏》里,钢琴、单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四人组合中,或因单簧管分量太重,反倒抢了小提琴的“戏份”,故显不出魏姨的过人之处。后来有关魏姨的信息逐渐多了起来:宁峰所崇敬的老师,小提琴三大国际赛事桂冠得主,录制的巴赫、伊萨伊的“小无”专辑和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好评如潮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人反倒声名不彰,或因其长期在音乐院校任教之故,这也令我想到冰山的象征:明星表演只能看到闪亮的冰山一角,领略大师风范,方能体察到海平面下近百分之九十的体量。
巴赫“小无”全本,奏鸣曲和组曲各三首,每首又分数个乐章和变奏,这样细数下来,魏姨在这场音乐会上将演奏32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乐章(段),正因这巨大的劳动量,她才获得两个“中场休息”,顺便也留给听众回味的空间。
坦白讲,我是在对巴赫的崇仰和魏姨的钦佩中听完这场音乐会的。巴赫一生创作了无数经典,一部“小无”就堪称一座妙思处处、结构繁复、理性感性交织的宏大音乐宫殿。而进到这座宫殿又见风光无限,人说仅凭一首恰空舞曲,即可奠定巴赫在音乐史的位置,可在巴赫这个大海中,“恰空”只能算是一条小溪。巴赫的创造性至今令世人叹为观止。
魏姨出乎意料地未使用昂贵的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利等意大利古代名琴,而依一己偏好,手持一把2001年制作的当代小提琴,却一点都不妨碍其美妙琴声抵达音乐厅的每个角落。近三个小时的演奏,魏姨最难得的是其状态,技术无懈可击,气韵贯通始终,风格把握有致,绝无半点敷衍和懈怠。“赋格”的相互追逐,“急板”的行云流水,“行板”的沉静冥思,“恰空”的淋漓酣畅,如此等等,令听众沉浸其中而忘却了演奏的艰深。魏姨带我们一一领略巅峰景致的同时,亦似向伟大的巴赫致敬。
这是我听过最长的一场音乐会,余音还在脑际回荡,出来却见门口排着长队,等待魏姨的签名。忽然想到是晚听众是巴赫和魏姨真正的知音,演奏时全场静谧无声,喝彩鼓掌每次都在点上;尤令我欣喜的是,乐迷中大多是年轻人,却对巴赫怀有深深的敬意,对魏姨这种并非大红大紫却有真材实料的演奏家充满热爱。我说这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应该不乏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