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6月20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优质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热情

    名师名片:刘琼,青山区红钢城小学教导处副主任,获武汉市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全国NOC实践活动“示范教学成果”奖,论文、案例获省、市一等奖。

    ————————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全面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正经历着从传统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深刻转型。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既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又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这成为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 锚定教学方向,构建知识体系

    数学教师需以新课标为指引,精准把握课程核心。通过系统研读,明确数学课程“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育人目标,理解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在不同学段的进阶要求。

    例如,在低年段侧重数感与量感的启蒙,中年段聚焦运算能力与几何直观的培养,高年段强调模型意识与推理能力的发展。只有将这些理念内化于心,才能在教学设计时有的放矢,确保教学活动与新课标要求同频共振。

    新课标倡导单元整体教学,教师可围绕数学知识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在“分数的意义与运算”单元教学中,打破传统单课教学模式,以“理解分数本质,解决分数问题”为主题,将分数的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加减法等内容串联。

    设计“分物游戏中的分数奥秘”“校园义卖中的分数应用”等系列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索分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分数运算的实际意义,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 激发探究热情,创新教学模式

    优质的问题情境是点燃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火种。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与数学文化创设情境,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以“车轮为什么是圆形”这一生活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在“小数的意义”教学中,讲述古代数学家使用小数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创设阶梯式问题链,如“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怎样比较不同班级学生的跳绳水平?”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课堂注入新活力。教师可利用动态几何软件,如几何画板,直观展示图形的平移、旋转、缩放等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如教育云智慧平台,实时收集学生课堂练习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与反馈。

    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运用电子表格软件让学生自主录入、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增强数据处理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具趣味性与交互性。

    ■ 满足个性需求,助力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落实新课标“因材施教”理念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与练习题目。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教学后,基础题要求学生正确完成常规计算;提高题设置生活中的乘法应用问题;拓展题则鼓励学生探索乘法运算的简便算法。

    课后,针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数学拓展读物、数学思维训练题或引导参与数学社团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推动教学改进的重要保障。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增加课堂表现评价、数学实践活动评价、学习成长档案评价等方式。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逻辑性进行即时评价;组织“数学小讲师”“数学实践项目展示”等活动,从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维度评价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收录学生的优秀作业、数学日记、探究报告,记录学生数学学习的成长轨迹。

    通过多元评价,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新课标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变革是一场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数学教师需不断探索创新,将新课标要求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绽放光彩,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记者覃柳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