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苏醒的音符·

谁在《大梦》之中?

    黄披星,作家、编剧,兼有音乐随笔。

    □ 黄披星

    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陈楚生的声音条件出众,音色清澈且富有辨识度,高音区的驾驭能力更是令人瞩目。在《大梦》的翻唱中,他能够轻松地将音符精准地落在每一个位置,无论是细腻的低吟浅唱,还是激昂的高音爆发,都展现出了他扎实的声乐功底。从音准、音色到气息的控制,他都做到了专业水准,技巧上的娴熟无疑为歌曲的呈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听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歌曲旋律的美感。

    如果把好听当作一个不算低的标准,这样的演绎显然也是达到了的。《大梦》身上载负了更多的东西,它是质朴而深沉的,带着一种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生命力和坚韧,讲述着平凡人在生活重压下对梦想的坚守与渴望。所以,当我们将目光转向歌曲的情感表达与风格契合度时,问题便逐渐显现。简单点说,这还是太像“城里人讲农村故事”的感觉了。

    这种分歧恰恰体现了音乐欣赏的主观性与多样性。而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来看,陈楚生的这次翻唱优美动听,却带有一种城市音乐的精致与细腻,与原曲所蕴含的那份原始的、未经雕琢的情感特质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他的演唱方式更偏向于流行音乐的表达,注重旋律的流畅和技巧的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歌曲原有的那种质朴感和真实感。

    即便陈楚生的舞台风格自然不做作,能让观众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情和投入。但这种表演风格在《大梦》的演绎中,却仍旧显得过于华丽和张扬。原曲的情感表达应该是内敛而含蓄的,它需要一种更加质朴、更加贴近生活的表演方式来衬托。而陈楚生的表演却带有一种舞台化的夸张,这种夸张在一定程度上与歌曲的情感内涵形成了冲突,难以完全沉浸在歌曲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反映为多听就会有些腻味。或者说,朴素和好听有时候就是两条路。

    从歌曲的编曲来看,陈楚生的翻唱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和调整。他试图将流行元素与原曲的风格相结合,为歌曲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音乐需要探索和尝试新的表现形式。从歌曲本身来说,《大梦》其实是那种“词略大于曲”的歌曲,这也奠定了歌曲的民谣性和吟唱风格。原曲的编曲简单而质朴,但却能够很好地衬托出歌曲的情感。这一版流行元素的加入,并没有让歌曲焕发出新的光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歌曲原有的韵味和风格。过重的编曲貌似丰富了歌曲的层次感,却失去了那种质朴的美感,让歌曲的情感表达变得矫情。

    在麻衣粗布的外面套上西服,即便不至于捉襟见肘,内里也还是不舒服的。来自山野的树木被移植到城市里成为景观树,很可能就“拒绝成长了”。这不是树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城市的问题,是土地变了。

    一个在城市成长起来的歌手,他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与歌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存在着几乎难以逾越的隔阂。翻唱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歌曲的“误读”,将歌曲从其原本的文化语境中抽离出来,放在了一个更加宽泛的流行文化语境中进行演绎。这种“误读”虽然可以让更多的听众接触到这首歌曲,却也使得歌曲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根基和情感深度。

    这样似乎超出音乐范畴的要求,并不是苛刻,而是在某种程度上逼迫着我们都返身张望我们的来处。我们都在《大梦》之中,隔着水泥地要感受到泥土的存在,也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