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晓龙 张婷婷
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行走起来”上好思政课,具备相应的能力素养是基本要求。
■ 思政教师要走出去
目前,高学历、年轻化、专兼化、高素质化已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的新状态。从实践来看,一方面由于专业学科结构多元化、教师年轻化等各种原因,虽然多数思政课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为思政教育事业贡献的决心,但缺乏社会阅历,缺少社会经验和社会洞察力,一只脚走不出去,另一只脚即使走出去也难以发挥思政课实效;另一方面,各种实习实训、导师课题调研、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活动中,虽有带队教师,大多不是专业思政教育,难以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要改革创新“行走的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提高思政引领力,一要选拔和培养一批政治强、情怀深、自律严、人格正、有担当的中青年合理搭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行走的思政课”有中坚教育主体;二要邀请不同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等)的专家学者和在“行走”领域造诣深厚的“土专家”等,对中青年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行走的思政课”能力培训、教学和现场展示,提升其在“行走”的不同场景开展思政教学的业务能力,保障其能够“走出去”上好“行走的思政课”;三要建广建实建强建精各种“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基地和教学场景,搭建“行走的思政课”教师实训的各种高效教学平台,减少思政课带领学生“走出去”的成本和提高“走出去”的效率。
■ 思政课要上好“课”
当“行走的思政课”已经走出去,能否将思政课堂上好、上活、上出好效果,成为检验“行走的思政课”教师的试金石。“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要求教学空间向外拓展,也要求思政教学真正融于现场,达到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等融会贯通,从而超越“走过场”“拍拍照”“到此一游”“陪伴式”“泛娱乐”等浅表式“行走”。
要真正求得实效,“行走的思政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现场教学示范,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行走的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前了解教学现场及其涉及的文化名人、历史故事、文化底蕴等,做好攻略,备好课程,讲出情感、讲出深度、导引行为等,用真情和行动感染学生,使学生沉浸式融于现场,得到价值和知识的共同升华;
二要做好学生参与服务,实现从引导到参与的华丽转身,用身体参与,使心灵感动,身体力行。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行走的思政课”,既可使其学到“行走”的技能,也能在更好“行走中”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
三要做好现场教学的收尾工作,实现完整课堂。“行走的思政课”完结时做好课后的总结和升华十分重要,既要做好进场准备,也要做好收尾工作,真正在“行走”中获得提升,达到目标。
■ 创新制度,让思政课更多走出去
当前,思政课教师许多忙于行政事务、疲于应付各种考核、专攻各种教学比赛等,任务多、事情杂、压力大,严重挤压了“行走的思政课”发展空间,束缚了思政课教师“行走起来”的手脚。
从制度层面来看,思政课教师被束缚,实则是没有顺应思政教育方式的新变化,“行走的思政课”还需进一步改革创新。
具体来讲,一要创新建立课程优化制度,增加“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和考核的比例,突破各种活动式的思政教育模式,让思政课教师可以大胆走出去上课;二要创新赋予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互相合作、自主谋划、博采众长、自我服务等,增强“行走的思政课”活力;三要创新建立反馈评价制度,“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好不好、行不行,应该由学生说了算,让学生在课后撰写反馈意见和进行评价,有益于改善“行走的思政课”质量,对思政课教师形成正反馈;四要高校建立经费、政策等支持制度,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就更能大展拳脚,大有作为。
(作者单位分别为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