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脑报》等知名科技媒体创始人、科普作家陈宗周写下了《AI传奇》一书,告诉读者AI新技术革命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将不断影响每一个领域。
2025年,陈宗周出版新书《人工智能70年——从达特茅斯会议到大模型时代》,传递与AI新巨变相关的重要信息,帮助读者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史,掌握这次巨变背后的逻辑,展望未来发展。
这本书在内容上,以人工智能70年发展史为线索与脉络,选取重要的技术、事件与人物,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同时还注意了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感,比如,对大众媒体上出现的人工智能新词和热词,如大数据、深度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参数、机器人、具身智能、虚拟人、自动驾驶等等,都尽可能通俗详细地加以解释,让大家把人工智能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建立起联系。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此书序言里写道:发展AI,要坚持“智能向实、智能向善”,这是科技造福人类社会的核心要义。智能向实,是让AI进入一切应用场景,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无数我们梦想过甚至未曾梦想过的奇迹。智能向善,是因为新技术会带来新机遇,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站在风口之上的人类,要迎接挑战,化解AI带来的冲击与风险,让AI永远有益于人类,永远向善。
【文摘】
■ 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
2011年秋季学期,位于硅谷的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件开创历史的大事。他们试探性地将三门计算机课程对全球免费开放。
反响出人预料,三门课程注册学习人数均超过10万。其中,“人工智能导论”有190个国家(地区)的16万学习者注册。不仅如此,这门课还诞生了一个全球性的脸书(Facebook)群,大量在线志愿翻译者迅速将课程翻译成44种语言。
第二年席卷全球的MOOC(慕课)风潮掀起。
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是一门经典课程,授课教授塞巴斯蒂安·特隆(Sebastian Thrun)与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都是名师。尤其是特隆,这位硅谷传奇人物,在谷歌公司创立了X实验室,自动驾驶、谷歌眼镜、谷歌街景等创新技术都源于这个神秘的实验室。
虽然有这么多个人传奇,但是面对全球16万网络学生,特隆还是不得不格外重视。他重新规划了课程,把学生放在一切的中心。同时,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解答,让他们必须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而不只是听。特隆告诉斯坦福的学生们,如果不想去听课可以在网上学,结果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学生选择了后者。期中考试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斯坦福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历届整整高出了一个等级。同样的变化也出现在期末考试时。更出人意料的是,斯坦福的学生不是这门课中表现最好的。课程结束,前400名中没有一位来自斯坦福,其中248名考试获满分者更与斯坦福绝缘。
这件事使特隆震惊,使他开始重新思考之前所了解的教育。2012年1月,他辞去斯坦福大学终身教职,在硅谷创立了第一家慕课教育公司Udacity。慕课(MOOC)是大规模在线公开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2012年4月,另一位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和她的同事吴恩达共同创办了慕课公司Coursera。之后一个月,东部同样拥有优质大学教育资源的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办了非营利性慕课机构edX。
短短四个月内,“三足鼎立”的三大慕课教育平台在美国崛起。特隆更在《连线》上预言,未来50年内,全世界大学数量将会降至10所。
2012年,是慕课元年。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纳森(John Hennessy)称这种情况为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
慕课几乎颠覆了传统大学的全部:慕课的教师也要按进度授课——但授课对象却穿越校园,穿越国度面向世界任何角落的求知者,且完全免费;慕课的学生也要按时完成作业——但这是在智能化自适应学习系统的帮助下、在地球这座“教室”里与其他学生互助交流下完成的;慕课也要考试,甚至颁发相应证书或文凭——但这些服务,像慕课的其他教育服务一样,是由学习者自主选择的。
慕课这种全球性大规模的开放、免费、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实际上完全颠覆了今天的大学。
慕课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AI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大规模学习者的多空间交互、针对学生作业的讨论与评判、检查课程完成情况的各种小测验与期中期末考试等,这些教学工作如果没有数据挖掘教育专家系统、人机交互等多种AI手段的帮助,不可能完成。
慕课也受到不少责难,比如认为课程的完成率和考试通过率都比较低等,但这些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会在成熟中不断解决。慕课没有退潮,在AI的推动下,仍在大步前进。截至2024年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7.68万门,学习人次达12.77亿,建设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
(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