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技术与人·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有《智能革命后的世界》。

    □ 刘永谋

    每一个重要的AI产品发布,就会有媒体讨论它可能导致哪些人失业。

    AI技术就其根本目标而言,是要开发出能模拟人类智能或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机器智能,这也就意味着它能够胜任甚至取代人类的工作,由此便引发了“AI失业问题”。

    那么,AI替代劳动之后,人类是不是真的变成了无用之人?显然,在很大程度上,类似观点是将人类的人生意义唯一地系于工作之上,即唯有工作的人才有价值。工作当然重要,但要将它作为意义的唯一源泉肯定是不合理的。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关键是看用何种价值观念作为衡量标准。比如,中小学校基础数学的教育以解题为目标,考试考高分便是有用。但是,如此的数学教育既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果就使学校的毕业生得菲尔茨奖的很少。虽然提高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不见得能考高分,但是这对数学研究却能起决定性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机器人劳动社会深入发展,人们对什么是效率和有用的观念会逐渐发生变化,劳动本身也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那时将很难区分劳动与娱乐。实际上,今天在电子游戏行业,娱乐与劳动就已经在融合。很多人在网上陪练游戏,或者通过在游戏中挣“金币”换取真实的实物商品,可以说是“边玩边挣钱”。

    当然,无论如何,AI失业问题会一直困扰机器人劳动社会,如何能处理好该问题,将成为智能社会能否继续进步的先决条件之一。

    的确,当前AI在导致失业的同时,也在催生一些工作岗位,比如图片标注。但是首先,AI创造工作岗位的数量与造成失业的人口的数量相比并不相当;其次,从长远来看,机器人被发明出来的根本目标是代替人类劳动,所以只要AI继续发展,“AI失业问题”就不可避免。

    理论上说,解决“AI失业问题”必须同时考虑远景和现实两方面。从远景来看,“AI失业问题”仅靠智能技术和智能治理是不能解决的,它牵涉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智能社会最终可能要走向数字共产主义、AI共产主义,今天采用的基本社会制度和那时相比,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本质上说,解决“AI失业问题”必须不断减少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闲暇时光。20世纪的劳动史表明,现代科技在生产中的运用,持续减少着社会必要总劳动时间,推动“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制”被越来越多国家所实施。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投入使用,当然可以实现一周工作4天甚至更少。

    从现实来看,当务之急是给受到AI冲击的劳动者找到新的工作岗位,保证他们能享受科技进步创造的新科技红利。比如,想方设法安排再就业,为他们学习新劳动技能、熟悉AI工具提供资金补贴,为他们发放失业保险等。就AI研发和应用推广本身而言,也需要把握节奏、全局统筹,有序而非盲目地推进,逐步妥善解决“AI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