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湖北省肿瘤医院的灯光依然执着地亮着。从深夜科研攻坚的孤灯,到诊室外候诊人群的等待,再到手术室无影灯下不息的奋战,他们,是医学科研的破壁者,是医患沟通的摆渡人,是精雕生命的艺术家,更是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医者缩影。
■ 破壁者韩光 共情力强大的科研中坚
晚上9时,湖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有一间办公室依旧亮着灯光,办公室的桌上,黑色摩托车头盔与厚重的医学文献静默相望。头盔的主人——从业19年的46岁放疗科主任韩光,此刻正凝视着电脑屏幕上即将发表的论文。从白大褂到骑行服,他初心不改,“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都在力求突破、创新”。
“第一次送走患者,我在办公室哭了。”回忆起点,韩光坦言那种无力感刻骨铭心。19年前,也是同样的深夜,刚刚工作的他目睹了一位晚期肿瘤患者的离世,前些天还有说有笑的人,突然就不在了,这种情况让他猝不及防。看着患者家属痛哭流涕,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只好转身回到办公室,悄悄抹眼泪。“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医学也并不是万能的,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所以更需要我们在科研上有创新、有突破,不断拓展医学的边界。”
这种破局的渴望,转化为韩光团队科研攻坚的动力。近两年内,他发表的论文3次登上国际放疗领域的顶级期刊,并获得军事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过去我们被动应对并发症,现在使主动防控成为可能。”韩光指出,作为临床一线专家,他深谙创新之迫,“科研就是打破僵局的铁锤”。
从医19年来,韩光收到的锦旗不计其数,绝大部分都被他收起来了,只留几幅放在办公室。“我常告诉患者不用给我送锦旗,没必要浪费这个钱。其实当一个被判了死刑的患者,能通过我的治疗,高质量地活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那就是我这个肿瘤医生最大的荣誉。”
■ 摆渡人郑红梅 游过流量之河的“网红医生”
下午5时,乳腺外科医生郑红梅的诊室外,依旧围满了患者,推门进去,就看见她佩戴“小蜜蜂”用相机记录工作。来这里的患者60%通过抖音、小红书慕名而来,“他们看过我真实的查房、手术视频,医患信任从第一秒就建立了”。
郑红梅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才半年时间就已经依靠新媒体平台收获了9000多名粉丝。她展示某条视频下百余条患者的咨询说:“回复到凌晨是常态,但值得。‘60后’靠口碑,‘80后’必须主动游过流量之河。”
诊室的患者,还有一部分是老病患。“记得您儿子当时才3岁”“您丈夫最近血糖控制如何?”这种亲人般的记忆,每每都让复诊患者感慨:“您比家人更懂我的病程。”郑红梅的手机里存着数十位康复10年以上患者的联系方式,基本上每位患者家的情况她都记得清楚,她说:“医生不能是只会手术和开药的冰冷机器,只有把患者当朋友和亲人,才能治病疗心。”
2008年郑红梅刚进入医院时,是一名眼科医生。面对专业和器械的十倍跨越,她将缝合线挂在家里的柱子上,日复一日地练习,终于在两年后,完成从眼科到乳腺外科的转型。
16年后,36岁的小娟对着病房镜子轻抚新生的右乳,泪中带笑。四年前错失保乳机会的她,在湖北省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接受高难度DIEP乳房重建术后重获完整躯体。而在同一病区,61岁的曾阿姨正活动着消肿8厘米的左臂——半年前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终结了她五年“象臂”之苦。这两台标志性手术,揭开了乳腺癌治疗从“保命”到“重塑生命尊严”的医疗革命。当年回家反复练习打结的郑红梅,如今在无影灯下,织就着千万患者的生命图景。
■ 微雕师熊治国 刀尖上的匠人
清晨8时,湖北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会议室。熊治国凝神倾听护士汇报患者术后情况:“50床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失血20毫升……”这是他与团队雷打不动的晨会,三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数千例患者的安全线。
8时20分,熊治国又匆忙赶来病房查房。查房时他总会俯身凑近患者问:“今天下床走了几步?”62岁的段大爷盯着自己肚脐旁3厘米的微痕发愣:“刀口藏在这儿?难怪不疼!”七日前,熊治国团队通过这个微型通道,完成了他的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传统手术15厘米的“生命烙印”,被浓缩成几乎隐形的印记。
查完房,休息半小时。其间,办公室门不时被敲响,候诊患者挤进来咨询,他一一细致解答。“病情解释和手术同样重要,这是医者的温度。”
休息结束,熊治国就抵达手术室,“一天三四台手术是常态,估计站立时间8小时”。入夜,手术室走廊仍亮如白昼。熊治国在休息区快速吃盒饭,准备第四台手术,今日又将工作到深夜。
手术室里,无影灯下,熊治国操控器械在患者腹腔内游走。“看这里,脂肪层下的血管网就是天然路标。”他对助手低语。屏幕中,组织间隙被精准分离。当他在腔镜下完成直肠癌根治术,将肿瘤经肛门取出实现“腹部零切口”时,观摩的年轻医生屏住了呼吸——这已超越技术,成为牵拉器官潜在间隙、展现生命结构的微雕艺术。
“手术分两种——完成性手术和艺术性手术。”熊治国常对团队这样说,他的每台手术录像都被保留,成为教学范本。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之际,探访湖北省肿瘤医院,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三位杰出医者的光芒,更是一座用仁心仁术、精诚协作筑起的生命堡垒。这里,科研之光为治疗带来更多可能;人文的暖流让信任与关怀无处不在;微创的锋刃将创伤降至最低。正是这份对“生命至上”的集体坚守,对“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对“患者体验”的深切体察,让湖北省肿瘤医院的无影灯,始终照耀着患者的生命之路。
文/赵怡然 罗俊华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