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下,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立足“中西医结合”之本,创新“体卫融合”之路,锻造出一支兼具中医底蕴与现代运动医学素养的医师队伍。该院以人才为基、科研为翼、服务为桥,探索“中医+运动”促进健康的新模式,为守护群众全生命周期“骨健康”贡献智慧力量。
■ 人才筑基
组建“能中会西、懂体善医”的金字塔梯队
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是人才。对此,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构建起层次分明、覆盖全职业生涯的“五层级”人才培养金字塔体系。从“远志”(青年人才)的选拔培养,到“杜仲”(精英人才)的能力锻造,再到“厚朴”(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直至“琥珀”(东湖名医)的社会影响力塑造和“茯神”(终身教授)的典范传承,每一层级都有明确的培养路径和考核标准。这套体系旨在系统化地打造一支从青年新锐到行业精锐,可持续发展的“能中会西、懂体善医”复合型人才队伍。
体卫融合的实践,重在人才跨界能力。医院着力培育兼具医疗资质和运动处方、运动康复认证的“双师型”人才。院内经过培训和选送省内外进修,2024年已有6人通过省内外运动处方师考核,近百人通过院内运动处方规范化培训。这支涵盖运动医学、骨科、内科、营养等多学科,具备“双认证”的融合型专业队伍,成为实践体卫融合、服务患者的中坚力量。
医院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选派骨干医师援非、援疆。“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把健康和希望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8月,作为中国(湖北)第19批援莱索托医疗队队员,左昌俊医生采用非遗技术精准针刀疗法,松解了当地牧民玛莎(化名)的膝关节韧带粘连。此前,创伤骨科医生王进和王冠清也先后援非,一边救治患者,一边传授中医骨伤手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由医院党委书记王晶和院长李绪贵带队,脊柱外科、创伤骨科、颈肩腰腿痛科等多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多次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支援。他们深入基层团场、边境警务站,通过义诊、讲座、教学查房、临床带教,将医院特色的“八桂韦氏正骨术”等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运动损伤防治知识送到边疆,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锤炼队伍,传播仁心仁术。
■ 科研领航
铸就“中西医协同旗舰”与特色技术硬实力
科技创新是提升医疗水平的源头活水。医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动科研与临床深度融合。2024年,医院骨伤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培育项目,跻身“国家队”。
骨伤科拥有8个特色亚专科,积累了诊治80余万人次、开展5万余台脊柱手术的丰富经验,并研制出麝香活络酊、姜黄活血止痛膏、川芎消肿止痛膏等一批疗效显著的特色制剂。入选“旗舰”后,科室将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强化“专科、专病、专家、专药、专技”建设,发挥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旗舰引领作用。
在传承创新中医特色技术方面,医院重点推广的“韦氏手法技术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项目展现出强大的科研支撑力。该项目由李绪贵牵头,系统整理并发展了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创立的韦氏脊柱整复手法、奇穴手法和阴阳五行手法。
韦氏手法以“稳、准、轻、巧、透”为特点,基于脊柱力学平衡原理,融合了六通六不通、脊督一体论、姿态失衡论和顺生理反病理论等核心理论,能有效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眩晕、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多种脊柱相关性疾病。
科研团队不仅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了其显著改善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症状及椎动脉血流等确切疗效,更在传承模式上创新,运用动态双平面数字X射线系统评估疗效,并探索通过机器人智能辅助教学,构建数字化手法库,对操作位置、力度进行精确分析和实时反馈,推动这一特色技术的规范化传承。
此外,医院科研平台“中医骨伤与运动康复研究所”的建设,也为体卫融合创新提供了强大引擎。
■ 服务升维
创新全周期健康管理与全链条救助模式
医院将优质服务与模式创新相结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创新性推行的“医护康一体化”模式,将中医整体观与西医MDT多学科诊疗优势相结合。由骨科医生、护士、康复医生、治疗师组成的团队,共同查房、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精准化的中西医结合序贯康复方案。一位95岁高龄、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股骨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患者,在该模式下成功接受髋关节置换,并依托中医药护理和早期康复计划,术后3天即可借助助行器行走。
体卫融合的最终落脚点在服务百姓。医院以社区为阵地,统筹建设“运动健康社区示范中心”和多个社区“体育健康驿站”,配备体质监测设备和健身器材。由医务人员、运动处方师、社区健康管理师组成的团队,为居民提供“测—评—导—练”全链条闭环服务,重点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颈肩腰腿痛等慢病人群进行中西医结合、医防融合的精准化运动指导和疗效评估。
“妈妈,我的胳膊能伸直了!”5月18日,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当天,医院创伤骨科病房里,11岁的小宇(化名)曾因意外摔伤导致左肘内翻畸形达30度,如今他的左臂已恢复灵活。小宇的故事是该院助残事业的缩影。去年起,医院与多方签署协议,以“湖北省慈善总会康晟德爱心基金”为依托,构建起“筛查—科普—救助—康复”的全链条助残体系。通过深入全省村社开展足部、脊柱及肢体畸形公益筛查与科普,医院专家团队已累计行程逾万公里,将省级重点专科的诊疗技术送到百姓家门口。政府、慈善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三方联动,让像小宇这样的困境患者得以“零押金入院、一站式救助”。
“医人先医心、正骨先正人。”李绪贵介绍,医院还首创了“梯度减免+基金兜底”救助模式,既保障医疗质量,又让不同困难程度的患者都能感受到温暖。
文/邹阳 袁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