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是上海话思维就会有“不响”
2025年上海书展上,金宇澄的首部个人画册《不响》正式出版亮相,这是他的一部私人绘画档案,收录了从1963年到2025年的438张绘画作品、168张珍贵手稿,其中有18张《繁花》电视剧画作。
在书展签售现场,金宇澄首先解释了《不响》二字的来历——
“不响”其实是一句上海话,普通话里有一个成语是“闷声不响”。“不响”是拆解了“闷声不响”的后两个字。《繁花》这本小说并不是上海话的教材,是有方言特色的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承担传播方言的作用,但它会体现方言的一种韵味。我用“不响”的含义,现在用在画册里也非常贴切,因为所谓绘画,不需要语言去解释。有一个作者对我说,你用“不响”用得太多了,所以我们现在写文章也不好意思用,用了好像就在学你。我说只要是上海话思维,“不响”每天不知道要出现多少遍。“哎呀,我跟我妈妈说了半天,我妈妈就是不响。”有各种含义在里面。
《不响》与王家卫颇有渊源:“小说里所有的点,他都去看过,有各种计划,但最后变成了电视剧,中间的过程非常复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有一次告诉我,他说你应该替我画一些内容,包括当年小毛家的弄堂是什么样,弄堂进门是什么样。还有四如春,现在搬到石泉路了,原来在西康路大自鸣钟菜场的隔壁。我大概画了二三十幅,其中有一幅很有意思,就是阿宝和小说里雪芝告别的这一幕,是在室内场景。我能画的都画了,包括阿宝家里抄家的场面,也大致画过一些,包括淮海路卖旧钢琴的地方。凡是有一些内容,我都画了。当年导演雄心勃勃,打算做个繁花基地,我画了很多。这件事后来没有实现。但是回过头来看看,幸亏当时画了一点。”
王家卫导演不轻易给书籍作序,此次提笔写下《对金宇澄的一段自说自话》作为序言,给《不响》增加了亮点。他称《不响》是金宇澄写的“另一本《繁花》,只不过是用笔触和色彩代替了文字”。
■ 让所有的非上海人都能看懂
金宇澄表示,写《繁花》的时候是在上海最大的网站“弄堂网”上写,因为当时网站里的发文全部是用上海话写,所以也用上海话写。但把它做成小说的时候,他希望一定要让所有的非上海人都能看懂,所以语言上做了很多转换,看过《繁花》的读者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本小说里没有一个第二人称“你”,因为第二人称用上海话读就是“侬”,如果这个常用字在《繁花》里经常出现,外地读者就不会喜欢。
为什么这样用心良苦?金宇澄说,上海一直受外地的误解,现在好多了,之前有大量的都是因为方言不通和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了误解,所以《繁花》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到上海来玩,看看上海人普通家里、普通弄堂是怎么回事,邻里关系是怎么回事,其实跟全国各地的小市民一样,只不过讲的话不一样。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