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上海抗日战争史》再现上海抗战史诗

    《上海抗日战争史(全三册)》

    余子道 张云 吴海勇 韩洪泉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全景再现上海抗战史诗,弘扬伟大抗战精神,150余万字的《上海抗日战争史》日前首发。

    上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既是两次淞沪战役的主战场,也曾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交汇点。

    全书共分三册,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1931年至1945年上海抗日斗争的完整历程。上册聚焦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并详述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全过程,通过回顾抗日潮流的起伏变化与曲折前进,揭示了上海抗日力量的崛起历程。中册系统还原八一三淞沪会战的全貌,着重论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救亡高潮以及孤岛时期的隐蔽斗争。下册依托丰富的中外史料,记述郊县游击战的开辟与发展,揭露日军在上海的残酷暴行,呈现上海人民坚持艰苦抗争、最终迎来胜利的全过程。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9月9日日本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上签字投降,14年间,上海人民从各个领域,以各种方式,历经艰难曲折,始终与全国人民生死与共、团结战斗,履行着时代的使命,响应和配合全民族抗战的大局,为捍卫祖国的独立统一而战,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而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表声明,号召群众武装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上海各界迅速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斗争。爱国民众纷起参与抗日救亡斗争,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开辟抗日舆论阵地、组建抗日义勇武装、捐献财物器材支援前线作战,一时间汇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斗争。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上海民众和爱国军队掀起的波澜壮阔的巨大抗日潮流,与全国各地的救亡斗争相互呼应、密切配合,发展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强大中心,反映了上海抗日军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打败侵略者的英勇气概,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

    1932年5月《淞沪停战协定》签订至1935年华北事变前夕,是上海抗日潮流在曲折中砥砺前行的阶段。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之下,革命的进步文化力量与抗日救亡运动结合,并且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携手合作,利用一切中外舆论平台等,开展抗日、民主宣传,从而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抗战文化,在上海初奏民族解放的时代强音。

    1935年华北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上海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掀起第二次高潮,再一次把上海推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地位,为全国抗日联合阵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全民族团结抗战开辟了道路,作了动员和准备。

    1937年七七事变至八一三淞沪会战,上海抗战进入大规模武装抗日阶段。八一三淞沪会战时期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不论是在整个上海抗战的历程中,还是在全民族抗战以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其规模、作用、意义和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

    淞沪会战结束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上海抗战处于孤岛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了郊县抗日游击战争,在艰难曲折中坚持和有所发展。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面沦陷,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各界爱国群众以更灵活的方式开展抗日斗争,有效打击了日伪统治,保存、积蓄和锤炼了抗日力量,创造性地发展了对敌斗争的新样式,为冲破黑暗、迎接光明创造了条件、准备了力量。

    随着国际国内局势和抗日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转折,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重新振起,迎接最后一次高潮的到来。经过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持久抗战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协同作战,抗日战争迎来了最后胜利。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上海人民的抗日战争画上了胜利的句号。

    全书再现了中国军民在上海这座英雄城市坚贞不屈、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阔历史,为读者学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提供了一部优秀读本。

    本书由九十余岁高龄的著名历史学家、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课题首席专家余子道教授领衔,团队在系统整理出版“淞沪抗战史料丛书”“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等系列成果的基础上,集多年研究之功,最终完成这部全景式展现上海14年抗战历史的权威著作。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