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一日为师

    人的一生可以记住多少人?据社交分层理论邓巴数论证不足200人。在这有限的亲密圈层里,亲人、朋友、师长、同事,各自以独特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

    每到教师节,生命成长的教师形象便一一浮现。幼儿园轻摇蒲扇守护我们午睡的老师,小学时在教室亲手为我们做热干面的班主任,中学时耐心纠正发音的英语老师……他们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我们之所以用一辈子去铭记这些老师,并非仅因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在知识获取多元化的当下,AI能解答多数知识问题,教师角色愈发不可替代。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点燃火种的人”——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思维重塑思维。作家陆令寿笔下的于老师便是如此。课堂上,他将社论文章讲得津津有味;生活中,他对学生关怀备至,激励腼腆学生锻炼胆量,学生发言稿不小心被刮掉一半时,用鼓励目光助其成功发言;他尊称学生家长为“师傅”“师娘”,与学生家庭如亲戚般走动;学生买房缺钱,他毫不犹豫拿出所有积蓄。于老师用言行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成长引路人。

    教育的影响力从不以课时计量,它具有一种神奇的“终身性”。教师以短暂课堂参与,在学生漫长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塑造其精神底色。如今,教育场景深刻变革,虚拟课堂、AI助教普及,教育形式日益多样。但技术的冰冷无法替代教师的温度,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它的核心始终是“人”的联结。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