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再悟“板凳座谈会”

    □ 李芬

    2025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在肇兴侗寨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座谈会”,没有主席台、没有材料,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共话乡村全面振兴。

    板凳坐着硬,群众心里暖。作为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早在地方工作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召开过“板凳座谈会”,通过摆方桌、坐矮凳的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从河北正定街头摆桌纳谏,到湘西十八洞村火塘夜话,再到贵州侗寨与乡亲同坐一条板凳,基层群众哪里需要,“板凳座谈会”就开到哪里。

    “板凳座谈会”不简单,载着“国之大者”,孕育着创新理论,背后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们要深悟“板凳座谈会”精髓,深悟“传家宝”和“基本功”,真正掌握调查研究这一看家本领。

    ■ 从“板凳高度”悟调研立场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延安时期“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告诫,新时代“板凳座谈会”的生动实践,都是人民立场的生动体现。

    群众路线是具体的,只有在物理空间上消除距离,才能在心理空间上消除隔阂。党员干部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必须首先解决“出发点”问题。身处同一个现场,坐在同一条板凳,真正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问冷暖,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与群众心连心。

    站稳了调研的立场,能真正校准“为了谁”的价值坐标。近来各地实践中,遵义花茂村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创造性地将执政成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表情。云南怒江州的扶贫干部学会用傈僳语与当地群众交流,浙江安吉的驻村书记甚至能品出白茶不同采摘期的细微差别,这些事情看似不大,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关键切口。

    ■ 从“板凳宽度”悟调研方法

    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在对矛盾的把握。如同医生用听诊器找准部位,调查研究也需在“热点”与“冰点”“典型”与“普通”之间辩证掌握。浙江“千万工程”历经二十年实现迭代升级,正是通过每年数万场基层座谈,在持续问题追踪中实现了从环境整治到共同富裕的跃升。

    这种全方位认知的构建,离不开现代科技与传统方法的交融共生。既要运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方法,又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近年来,各地都有一些探索。上海虹桥街道的立法征询会引入大数据分析,深圳前海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民意收集平台,都是倾听民意的高科技手段。但技术的运用始终需要人文温度的调控。比如“浙里办”App,就设置了“方言留言”功能,在数字化浪潮中保留人性化触感。

    ■ 以“板凳温度”促知行转化

    成果转化的成效,最终要经得起“三重检验”:既要通过数据验证的“数学题”,如脱贫人口收入增长的统计曲线;又要经过群众感受的“语文题”,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笑容指数;更要经受历史发展的“综合题”,如生态环境保护的长远效益。比如,雄安新区规划历时数年,历经千余场村落踏勘,把每个老槐树的位置都标注在数字沙盘,这种既保存乡愁记忆又擘画未来图景的实践,正是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在这个过程中,干部的能力要求也更多。既要“会看文件”又要“会解矛盾”,既要“掌握术语”又要“通晓乡音”。比如,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扶贫干部自编了《山民歌调解手册》,山东烟台社区工作者绘制了“民情气象云图”等,这些生动说明了“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全是办法”。

    新时代新征程上,始终需要这种“身挨身坐、心贴心聊”的调研本色。党员干部要学会自然地盘腿上炕,虚心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就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是为了到现场而到现场,而是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在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长本事、增才干,努力成为党和人民的好干部。

    (作者为武汉市委党校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