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

    □ 闫树宝 周越溪

    历史,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坐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别年份,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意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厚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筑牢团结奋斗思想根基。爱国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不分地域、民族、阶层,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怒吼,前仆后继,共赴国难。从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中血战到底的坚韧,到海外华侨毁家纾难、捐献战资逾百亿元的赤诚;从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中“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悲愤呐喊,到上海市民冒死支援“八百壮士”的壮举,无不闪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与深沉的历史自觉。我们要持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理解认识,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基因,结合时代要求创新发展,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基。

    挺立“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赓续自立自强的精神血脉。抗战时期,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和血腥暴行,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捍卫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这种气节,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沉自信和对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念,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我们必须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斗争精神,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砥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锻造攻坚克难的斗争风骨。英雄气概是一个民族在斗争中展现的勇气与决心,是争取国家自立自强而顽强斗争的精神支柱。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暴行,中国军民以“粉骨碎身浑不怕”的决绝和勇毅,投身于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抗争。一场场永载史册的战役,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我们要高扬英雄气概,不断增强斗争本领,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激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的英雄气概。

    坚守“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照亮强国复兴的前行道路。必胜信念是一个民族在困境中保持希望的精神灯塔和恒久动力。抗战时期,面对“亡国论”的悲观和“速胜论”的盲目,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抗战形势,提出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的论断,为全国抗战指明了方向。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军民坚定必胜信念,以“持久战”的战略定力坚持抗战,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这种基于历史自觉和科学认知的坚定信念,是抗战胜利的精神密码,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历史的启迪照亮未来。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唯有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让爱国情怀成为行动自觉,让民族气节挺起大国脊梁,让英雄气概破解发展难题,让必胜信念照亮前行道路,才能激励亿万中华儿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奋勇争先,不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崭新篇章。

    (作者分别来自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和常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