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明全 李海英
由陈晓明主编的《现代的形成与拓路——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追问的不是“现代是什么”,而是“现代如何形成、如何继续开路”。在这一意义上,这套书将现代文学研究从现象探究与文本阐释推进为具有生产性的文化工程学,把百年中国文学进程转化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可实践框架。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面向”替代线性通史,是该书最突出的方法论创新。与以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类著作不同,这套书并不局限于“概述—流派/思潮—作家/作品”的线性叙事,也不依赖于现代性、启蒙或民族国家等理论统摄全局,而是通过“面向”这一方法论创新,将对文学进程之考察转向问题导向与现实关怀。比如,第一编对鲁迅“反传统”的再阐释,既回到现代性生成的起点,又将其价值冲突引向当下伦理治理的讨论;第二编从“中西体用”之争延伸到“走向世界”的多种模式,从多重经验提炼为一组可操作的制度策略,包括互译、对话及全球语境中的文化位置经营等;第四编“伦理主题”将伦理讨论与制度现实以及情感结构相接,使文学伦理学研究与当代文化政策与公共教育形成良性对话;第六编则把新媒体革命的美学后果纳入文化建设进行考察,深度分析感知结构的转型如何推动新的审美经验生成,并进一步转化为文化认同与社会价值的重组。
第二,为理解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整体性视角。第三编“大众化的面相”将政治、社会与媒介转型并置考察,从大众化道路到网络写作与草根文化的兴起入手,指出这并非单纯的读写方式变迁,而是百年中国文学不断拓展社会主体表达权的过程,展现了人民性在历史进程中的复杂生成,也凸显了大众文化、网络文学、草根写作对文学格局的深刻改写;第五编“民间的面向”将民间文学置于跨媒介、多民族与当代生活场景中考察,既揭示民间传统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再生机制,也展示了网络语境下民间艺术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重塑自身,并以根基性的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第六编“新媒体的面向”聚焦文学与电子产业革命的互动,深度剖析文学与技术、产业、感知方式之间的耦合机制,凸显技术变革中文学的再生机理。由此,本书不仅揭示了文学在媒介革命中的被动适应,更强调它在文化系统与技术体系中的能动作用。
第三,写法的合作拼装与可用性。相较于传统学术著作偏向“理论—案例—结论”的闭合逻辑,本书的写法格外重视“可用性”:首先,各编章以“面向”聚焦具体问题,将分散的史料与理论转化为可流通的通行语言,可直接转化为课程教学、公共写作与文化政策论证的知识模块;其次,章节之间互为呼应,设定的六个“面向”,既不放弃历史脉络的连续性,又能在不同场景中灵活重组知识模块,便于学界、媒体、教育与治理等多个环节共享;再次,在平台化、全球化与算法化的当下情境中,本书提供了可见的策略路径:更新感知、重建伦理、再构叙事、连接世界,使文学研究不只是一种学术阐释,而是成为应对现实问题的有效资源。
质言之,这部著作既是一部知识地图,也是一份实践蓝图,它强调“现代”不是完成时而是持续再生产的进行时,由此把百年中国文学转化为今日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与“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