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门外弹乐·

音乐表演至境在“打动人”

    梅明蕾 媒体人,爱乐者,读写驳杂。

    □ 梅明蕾

    我喜爱的大提琴演奏家王健不久前再次录制了巴赫大提琴六首无伴奏组曲,受到业界和乐迷关注。重录这部经典期间,王健与乐迷和媒体常有互动和感悟,有些看似老生常谈,在我看来,却是日说日新的要点。

    如这则《学音乐,不要以难度论高低》。王健认为,很多琴童家长以为音乐的高低是以难度来决定的,其实不然,最终评价标准应落实在正确的音乐表达上。王健感念父亲在自己幼年学琴时送给他的“最可贵的礼物”,那是一个理念:演奏贵在“好听”;“最简单的几个音你都要拉得让人感觉很美,这是真正的本事”。

    一个“好听”,平白无奇,却直取要害,显示了一个大师级演奏家对于音乐表演核心的洞见和强调。

    “好听”内涵丰富,很大程度体现在歌唱性上。遥想1979年,美国著名小提琴大师斯特恩应我外交部邀请访问中国,普及古典,发现人才,畅叙友情。这一影响深远的访问后来录制成纪录片,其中许多细节,至今看来都意味深长,令人难忘。

    一位音乐学子拉小提琴给斯特恩大师听;大师听罢,让演奏者将乐曲旋律唱给他听;然后又嘱学生像刚才唱的那样再演奏一次;学生照办,大师连称“Very good”!显然,大师赞扬的是她在演奏的歌唱性上的改进。

    斯特恩的那次访问也成为王健音乐生涯的转折点。那时才10岁的他有幸在大师面前表演,乐曲虽难度不高,却展示了作为琴童的王健罕见的激情和感染力。王健因此被斯特恩选中赴美学习。

    说到“好听”,最要提及莫扎特的作品。我早先不理解,论技术,莫扎特的作品远非最难,为什么无论国际性音乐大赛,还是乐手应聘考试,都必须演奏莫扎特?后来渐渐知晓,那是因为莫扎特作品的天成自然,行云流水,如歌如诉如天籁,正好作为考验乐手演奏歌唱性的试金石。

    音乐演奏领域神童辈出,多数人看到了他(她)们身上的神乎其技,却忽视了神童们对音乐本身少有的感悟力。天才少女小提琴家蔡珂宜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老柴著名的D大调小协。有人问她,以10分制,怎样来评价这部作品在技术和音乐表达上的难度?小蔡当场回答,技术7.5分,音乐表达10分。换言之,演绎这部经典她自信技术上已能做到游刃有余,而音乐表达上她还须全力以赴。说明经典音乐的演绎存在无限可能,“好听”可呈现无限丰富的面向。

    王健为当下“学琴以难度为成功标准”的取向感到担忧,“那样的话,学生就会对演奏的音乐性变得淡漠”,相关追求也就失去了动力。在人们印象中,我国音乐教育的强项是基本功扎实,但人大艺术学院副教授房博然日前却提到,在很多邀请而来的国外音乐家眼中,我们的所谓“强项”,毋宁说是“有所欠缺”。房博然转释了外国专家的看法:基本功一般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外在(肌肉)机能、听觉能力和感受力。我们的音乐教育往往片面强调了第一点,而忽视了后二者;反映在音乐学子的表现上,往往长于炫技,而疏于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更在音乐形象的设计和构建上显得贫乏。音乐“教育”有下滑到“培训”层次的趋势。

    音乐表演,强调技术水准不言而喻,但技术再重要也是手段,是要服务于音乐表现。央音研究生、青年钢琴家王丽雅日前在德国举办的ARD国际音乐大赛上斩获头奖。王丽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最看重的评价莫过于“你的演奏很打动人”。她说,如果一辈子只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这句话了。诚然,音乐表演的至境,莫过于“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