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披星
音乐是高度理性和高度感性结合的产物。这大概就是音乐创作上的难度所在。而AI音乐出现后,似乎理性的部分被消减了许多,也就是说,技术性的部分被更擅长技术运用的AI逐渐“代劳”。这种介入已经是大势所趋。理想的想法是,音乐人因此可以腾出手来,做点更有创造性的思考了。
AI音乐已从“尝鲜”变成“常态”,速度上十分惊人。从给一个音乐动机到约定框架,再给出风格化的路径,直到生成一段音乐,似乎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近日,一个三臂机器人亮相德国德累斯顿,在德累斯顿交响乐团25周年庆祝音乐会上指挥曲目,在名为“机器人交响曲”的首演中,这个机器人挥舞三条手臂,每只手持有一个发光指挥棒用来指挥,能帮助乐团中各个小组保持不同节奏,赢得热烈掌声。2025年3月29日,智能机器人“智音”身穿民族服装指挥广西交响乐团演奏中央音乐学院人工智能作曲系统创作的《欢迎》。这是全球首次由AI作曲与机器人指挥共同完成的管弦乐演出。
这些活动评论的关键词是:“人机同台票房倒挂”“想感受心跳”“容错率带来真实”……
真实。这个词出现在这里,真是有些突兀。音乐中的真实是什么?是音乐本身的真实,还是人的真实?是现场的真实,还是听觉的真实?这都很有意思。其实核心在于:现场变了。表演的现场可能变成导引的现场,演奏的现场变成诠释完美或者不完美的现场。令人讶然的是,那些群体情绪要对抗某种“完美”——这几乎是音乐长期以来一直努力追求的东西。
之前,成都一文化传播公司就歌曲《过客》版权进行了区块链存证,载明该公司为歌曲《过客》的词曲著作权人。之后该公司发现另一家计算机科技公司在其运营的音乐网站上在线播放歌曲《过客》,下载则需支付2元,而这首歌曲的署名为“曲:野梦”。文化公司对计算机公司的侵权行为进行了区块链存证。最终,法院认定计算机科技公司构成侵权。
这算是好消息。但是音乐人的焦虑是事实,创造主体、版权焦虑、文本焦虑、传播方式都面临新的局面。
乐观地看,当技术的门槛降低时,对业余作者却可能是福音;很多貌似没有那么多音乐背景的人,也可以用已有的技术辅助,兴趣盎然地展示音乐创意和个性化表达。而对专业的音乐人和音乐家们,那只被腾出来的手,要抓住的是什么?成为一个全新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当AI能写、能编、能指挥,人类突然意识到“瑕疵”“呼吸”“走音”竟然成了稀缺资源。这当然是过度解读。因为这里真正的问题是对人——对纯技术下的人,提出了近乎苛刻的深度问题。有人说,2025年最后一个季度,音乐行业话题将不再是“AI能做什么”,而是“什么必须坚持由人来做”。技术越无界,情感越有价——这可能是音乐产业下一轮价值重估的起点。跟很多行业一样:我们还能做什么?这已然成为技术狂欢下的灵魂之问。
AI音乐不会“消灭”人类音乐,它只是把“完美”做成快消品,从而把“不完美”重新标价。技术负责无限复制,人类负责不可复制——两者合起来,才是一张完整的未来音轨。我们需要严正拷问自我的是,什么才是不可复制的东西?情感力量、风格走向,还是灵魂深度?这才是创作者的新现场。

上一版




朗读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