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初中阶段家长这样做

实现从“管控”变“赋能”

    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师王小华。

    七年级小杰的妈妈最近十分苦恼,她发现原本乖巧听话的儿子开始对她的叮嘱充耳不闻,每天催促写作业的对话总要重复好几遍,儿子还总把自己关在房间,拒绝沟通,一过问学习情况就情绪激动,亲子关系日渐紧张。八年级小玲的爸爸也很困惑:自己事事为孩子“兜底”——作业帮检查、矛盾帮解决,孩子成绩却不升反降,还总躲着他。

    这些现象在初中家庭中并不少见。随着孩子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许多家长发现以往行之有效的管教方式开始失灵,过度管控反而引发孩子的强烈抵触。如何在尊重孩子成长需求的同时,引导他们走向自主与自律,成为摆在众多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期的《你问我答》邀请到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教师王小华,与家长分享在初中阶段,家长如何从事事操心的“管控者”转变为懂得放手的“赋能者”,构建更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 从“指挥官”到“引导者”:把方向盘慢慢交出去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工作总有个上司在耳边事无巨细地指挥,恐怕我们早就内心抵触、想要“罢工”了吧?其实,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喋喋不休的指令时,也是同样的心情。他们蓬勃发展的自我意识,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听从“快去写作业”“不准玩手机”这样的命令,而是强烈渴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决策领地,以此来宣告“我能行”。

    因此,家长们要开始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把那些带着催促和命令的陈述句,换成充满尊重与探索的疑问句。“对于周末的复习,你觉得怎么安排效率更高?”“这个项目看起来有点挑战,你需要我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这样的转变,其意义远不止是语气的改变,它仿佛将一台只能单向发号施令的对讲机,升级为一座可以双向沟通、交换意见的坚固桥梁。当我们能克制住指挥的本能,主动收起那根象征权威的指挥棒,转而拿起一面协同探索的引导旗时,往往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孩子远比我们预设的更有主见,也更具解决问题的潜力。

    当然,放手不等于放任。就像教孩子学骑车,我们先要扶着车把,然后悄悄松手,但始终在身后守护。给孩子试错的空间,让他们在安全范围内体验选择的后果,这比一千句说教都来得有效。

    ■ 从“结果监督”到“过程陪伴”:关注旅途而非终点

    分数固然是某一阶段学习成果的反映,但如果我们只扮演拿着放大镜、四处寻找扣分点的“监工”,就会不自觉地让孩子感到,他的价值仅仅被几个数字所定义。这不仅会催生焦虑,更可能磨灭他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家长应努力从这片结果的焦土中撤离,转而成为孩子探索路上温和而坚定的“旅伴”。这始于我们日常关切的转变:试着把那个充满压力的“今天考了多少分”,换成充满探索意味的“今天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让你觉得有趣的东西”;将那句着眼于比较的“你排名第几”,换为看见他付出的“为了这次挑战,你觉得自己哪些努力特别值得肯定”。这些看似微小的语言转换,其力量在于,将学习的重心从对外部评判的恐惧,悄然移回到了对内部收获的满足上。学习,也因此从一个需要背负的沉重负担,开始向一场有趣的发现之旅转变。

    我们可以在厨房里、在散步时,用鲜活的生活实例让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当我们真正将关注点从那个遥远的“终点”拉回到充满生机的“过程”本身时,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被点燃,那些我们曾经苦苦追逐的进步与成长,反而在一种更松弛、更信任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了。

    ■ 从“批评指正”到“优势发现”:做孩子的头号粉丝

    每个孩子都如同一颗独一无二的星星,拥有着自己特定的轨道与发光频率。倘若我们总是举着“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标尺,便如同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中只认定一颗星,从而错过了自己孩子身上那片最独特、最闪亮的光芒。这种比较,非但不能催人奋进,反而会让原本的光芒因不被看见而逐渐黯淡。

    家长们应该为孩子量身定制一副“优势放大镜”。透过它,我们会发现:也许他的数学思维不算敏捷,但在文字的天地里却充满了动人的灵气与想象力;也许她平时安静内向,不善言辞,却拥有着远超常人的敏锐观察力与一颗体贴入微的心。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欣赏并大声赞美这些特质时,一个奇妙的转变就会发生——这些被看见、被肯定的闪光点,会像得到了阳光和雨露的种子,在孩子内心这片沃土上迸发出蓬勃的生机,茁壮成长。

    这种“优势发现”的思维,更需要融入家庭日常的语言环境。请试着将那句充满指责的“你怎么又这么粗心”,转化为饱含信任的“细心一点,你会做得更出色”;将那句失望的“这道题怎么又错了”,转化为充满希望的“我们又找到了一个可以进步的机会!”

    ■ 从“单向要求”到“双向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与孩子结伴同行、共同探索的成长之旅。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孩子往往比我们更具敏锐度——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认识新世界的“向导”与“老师”。

    可以定期举办轻松温馨的“家庭茶话会”,孩子能畅谈他的奇思妙想与小小烦恼,我们也可以分享职场中的成就与挑战,甚至坦诚自己在适应新时代时遇到的困惑。这种真诚的生命对话,远比单向的训诫更能滋养彼此的内心,让亲子关系从垂直的指挥,走向水平的连接。

    带着真诚的好奇心,主动了解孩子喜欢的游戏规则、关注的视频创作者、喜爱的音乐风格——尝试从他的视角去理解他所处的文化环境。当我们能自然地说出“这个妈妈不太明白,你能给我讲讲吗?”时,我们放下的不是威严,而是隔阂;收获的则是孩子眼中的光彩与被信任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