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无限杂思·

古代时间生活的总规矩

    刘洪波 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 刘洪波

    中国古代教化,以经为首。从汉代开始,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于学宫,称为五经。至唐代,扩展为九经。南宋以后,增为“十三经”。《礼记》的地位,可见一斑。

    《礼记》共四十九篇,第六篇为《月令》。《月令》按照一年12个月,逐月罗列天文、历法、神祇、物候、礼仪及行为规范,内容相当详备。

    以“孟冬之月”为例。

    太阳在尾宿位置,黄昏时危星、拂晓时七星出现在南方天空正中,日子以壬癸为主,主宰天帝是颛顼、天神是玄冥。当令动物为甲壳类。祭祀品以牲畜肾脏为先。这是讲天、地、神。

    这个月“水始冰,地始冻”,野鸡入海变大蛤,彩虹不再出现。这是讲物候气象。

    接下来讲礼仪。这个月天子住在玄堂左室,乘黑车,驾黑马,挂黑旗,穿黑衣,戴黑玉,吃黍和猪肉,用的器物体宽口小。

    再下来讲行事。这个月立冬。立冬前三天,太史谒见天子,报告某日立冬,五行为水。天子就要开始斋戒。立冬当天,天子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迎接冬天。礼毕,赏赐为国死难的人,抚恤其妻儿。命令太史占卜并审视吉凶,并检举徇私官员。

    天子开始穿皮衣,命令官员谨慎遮盖收藏、巡查收获,不能有没收拣的财物庄稼。增筑城郭,戒备城门里巷,修理门栓,管好锁钥。巩固疆界,守备边境,修缮要塞,把好关口,封锁小路。

    整顿丧事制度,辨别衣裳规格,审看棺椁厚薄,以及坟墓高低、大小、厚薄和贵贱等级。

    命令百工长报告工作成效,陈列祭器,看是否合乎法度,不要造出淫邪奇巧之物,动摇君王心志,一定要以做工细致为上。物品上刻记工匠姓名,以考察实绩,不合要求要治罪,并查明原委。

    举行大饮之礼,祭祀宗庙,天子向日月星辰祈求明年丰收,杀牲畜祭祀后土、城门、祖宗和家里门神、灶神等,慰劳农民,让他们休息。同时命令将帅讲武习功,操练射术、驾车,较量勇力。

    命令主管水政、渔政的官吏征收水泉池泽的赋税,不得侵削民众,使人们归怨天子,“其有若此者,行罪无赦”。

    在孟冬之月执行春季的政令就会封闭不严,遭受寒冻,地气泄出,人民流散。执行夏季的政令,国家就多暴风,冬天不冷,冬眠的虫子又会爬出来。执行秋天的政令,雪霜就不按时节而降,小的战争时时发生,国土遭到侵削。

    以上是《礼记·月令》中“孟冬之月”的大致内容。如此不厌其烦,是要让人明白它大致讲了些什么。

    有的月份,《月令》还对民众行为有要求,如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夏之月命令民众不得割取蓝草作染料、不得烧炭,不得晒布等等。

    一般介绍,首先会说“月令”为上古的一种文章体裁。这样说,当然也不能说错,但不及本质。以文章样式来说,“月令”并不很多。除了《礼记》中有一篇,还有失传的《逸周书》中据说是有。即使扩大范围,把《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的类似篇章算上,文献都是屈指可数的,是否足够作为一种文章类型,恐怕不无疑问。在文章学中,“月令”的位置可以说可有可无,还不如通知、借条重要。

    “月令”之令,是天时之令,也是政令、法令、命令之令。天时之令,体现在相应月份的天文、气象、物候规律。政令、法令、命令之令,体现在规定了从天子、百官到民众的时令行为。两者合一,便是国家时间生活的天人相感、天人合一。

    “月令”把太阳摆在时间生活的决定性位置,代表着对四时的科学和客观认识。它安排了国家的时间秩序,对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行为都作出了安排。因为合乎“礼法”具有极高地位,非任何个人可以左右,它也就对所有人构成了约束,哪怕皇帝也不能想怎样就怎样。它还警告了“失时”行为将要造成的后果,虽然现在看“不科学”,但在古人那里,这些警告是真实的、起作用的。

    以中国古代“礼治”的重要性,以及《礼记》从汉代就列为经书的元典地位,《月令》在古代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稔熟的篇章,对塑造人们的时间意识、社会的时间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只是“政治时间表”,也不只是体现了生态的时间意识,它的礼法位格比具体历法更高,应被视为古代中国时间生活的总规矩、总章程。